苏高新集团
[政策前沿]苏州重塑开放优势 2020年海外研发中心将超百家
发稿时间:2017-07-05  作者:王海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字大小:[][][]

成就了“苏南模式”的开放型经济是江苏改革开放的“法宝”之一,但自金融危机之后,面对进出口和利用外资等核心数据的下降,传统发展方式亟需新一轮转型升级。

在江苏,一向扮演“领头羊”、外贸总量最大的经济重镇苏州(占江苏经济总量超过1/5)无疑是要率先进行变革的城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近日下发。作为引领苏州今后五年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提出苏州要加快从开放大市向开放强市转变。

昆山产业创新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翟永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规划》提出了目标任务,明确了苏州区域经济结构性优化、新业态经济拓展的方向。

根据《规划》,到2020年,苏州全市一般贸易出口占比达37%左右,知识产权贸易年均增长10%以上,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引进各类外资地区总部和功能性企业150家以上;“走出去”质量稳步提升,中方境外协议投资额年均达20亿美元,建立海外研发中心100家以上等。

创新的“四问”

2016年6月底,履新不久的江苏省委书记李强,针对苏州的发展,提出了“创新四问”:苏州在全省创新格局中,怎样发挥引领性作用?在推进自主创新中,怎样追求原创性成果?在全面提升创新水平的基础上,怎样打造标志性品牌?在创新生态系统的打造上,怎样更好地体现苏州的开放性包容性?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开放型经济发展速度长期大幅领先于全国和江苏,但“十二五”时期成为重要分水岭,产能转移问题较为突出,速度换档成为苏州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十二五”期间,苏州外贸成功跃升3000亿美元新台阶,实际使用外资419.14亿美元,五年使用外资总量位居全国第二位。与之对应的是,在同一期间,外贸年均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而实际使用外资在2012年达到历史峰值91.65亿美元后逐步下滑,2015年降至70.19亿美元,2017年1-5月只有17.64亿美元,同比下降42%。

而从苏州本身发展看,其产业向区域外转移现象一直持续,除了主动推动的以纺织服装、化工、建材等为主的传统产业转移外,而影响最大的是,被动应对的作为苏州外贸支柱产业的以笔记本电脑加工装配为主的IT产能向中西部地区的“超预期转移”,以及为应对反倾销而推动的以光伏电池和组件为主的优势产能向东南亚等地区的转移。

“开放型经济是依靠大力发展开发区、吸引外资等方式快速开启的。”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表示,自金融危机之后,开放型经济的传统方式难以继续发挥作用。

各类开发区是吸引外资的载体。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与江苏省商务厅的交流看,在“十二五”末,各地省级以上开发区对外贸易、实际使用外资GDP占比均有所下降,需要进一步创新形成新优势。

在《规划》中,苏州提出了要建设开展建设体制改革的示范区、先行先试的特殊功能区、建设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以及“创新四问”的先导区。

其中,针对“创新四问”先导区建设,《规划》提出,充分发挥开发区在区域创新格局中的引领性作用、打造人才高地、积极追求原创性成果、深入打造标志性品牌、创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等。在产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上,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其微纳制造、第三代半导体、创新药物等若干领域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利用外资结构更优

作为向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涉及的领域全面系统,包含很多创新工作,但核心在于如何提高使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考虑到国际国内的形势,《规划》提出,“十三五”累计使用外资总量为250亿美元左右,这比“十二五”期间减少了约170亿美元,平均每年减少了约34亿美元。

“我们认为苏州制定这个目标是符合当前和长远的客观现实的。”江苏省商务厅一位官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利用外资应更注重于“质量”,改变以之前激励为特征的外资政策,“利用外资转向加强外商投资与当地产业的关联度,增加一定的规制措施实行有选择的引进,由单一向制造业倾斜,转为向上中下游的关联产业和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多元投资。”

其中,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尤为重要。《规划》提出,要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优化引进为先进制造配套的金融保险、商贸物流、电子商务、技术研发、会计审计、信息科技等服务业外资,至“十三五”末,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达到40%以上。

而在外资引进的创新方式上,苏州提出了多重措施,如鼓励跨国企业集团开展外汇及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以及支持境外投资者通过合法途径参与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甚至探索外资参与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项目等。

在引资环境上,《规划》要求对标国际通行的贸易投资规则要求,助力形成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翟永祯认为,苏州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具有强大的思想基础、产业基础、人才基础,会不断拓展外资的来源渠道。


Copyright © 苏州苏高新集团有限公司  备案号:苏ICP备06010136号

苏公网安备 32050502000247号